農業強起來 農民富起來
——我市干部群眾熱議打造百姓富的“白菜心”
發展特色產業,助力農民增收;農村產業集約化,生產服務社會化……
“聚焦人民生活高品質,在共同富裕上‘當先鋒、做高地’,奮力打造百姓富的‘白菜心’”。市“兩會”上的這一話題,引起了我市農村干部群眾的共鳴,大家紛紛圍繞“農業強起來,農民富起來”,談收獲、吐心聲、說期盼。
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農民增收
“只有發展特色產業,才能讓農民增收落到實處。”當涂縣大隴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嚴愛平說,近年來,為打造特色產業強鎮,該鎮圍繞小龍蝦全產業鏈發展,強市場、辦節慶、大招商、補短板,全鎮小龍蝦養殖面積1.5萬畝,年產量1800噸左右,成為繼河蟹產業之后第二大主導產業。大隴水產品交易市場成為大公圩小龍蝦交易的主要集散地,產品遠銷15個省市自治區,年交易額近3億元。
河蟹產業是大隴鎮最大的特色產業,全鎮養蟹面積4.7萬畝,年產河蟹3500余噸,年創產值3.5億元,是安徽省首批中國河蟹之鄉,全國第十一批“一村一品”示范鎮。
近年來,該鎮在“種草、投螺、稀放、配養”的河蟹養殖“當涂模式”基礎上,消化吸收全國發達地區的先進養蟹經驗,在河蟹沙塘鱧青蝦混養、微孔管道增氧、大母本河蟹良種應用、配合飼料投喂等方面大膽創新,涌現了一批致富能手。如,當涂縣海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錢根寶,將微孔管道增氧、大母本河蟹良種應用與配合飼料投喂技術進行集成組裝,形成了自己的生態養殖模式。今年,在河蟹市場行情不景氣的情況下,他仍然實現河蟹均價每市斤100元以上,畝均利潤超萬元,70畝成蟹塘實現營收80多萬元。
嚴愛平建議,我市應在發展特色產業上多出實招,著力提升農民收入水平。
濮塘鎮濮塘村的徐家草莓采摘園負責人章玉對市“兩會”充滿期待,她說,以前在外面打工,不僅背井離鄉也掙不到多少錢,現在在家鄉種植草莓,不僅收入增加了,也實現了在家門口創業上班,日子有滋有味、很有盼頭。近年來,在政府的扶持幫助下,草莓種植總面積擴大到8畝,年收入8萬左右。
“腰包更鼓、日子更好、精神更足,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。”章玉建議,繼續加強鄉村交通設施、生態環境、特色產業等方面的建設,給予政策支持,發展鄉村旅游,將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。同時,希望拿出更加切實的舉措,鼓勵更多的人結合本地特色發展種植業,并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強化宣傳、促進銷量,打出品牌、做出產業,讓大家的錢包更鼓,促進共同富裕。
農村產業集約化 生產服務社會化
“不得不承認,現階段在農村,由于農業種植模式比較單一,大量農民進城務工依然是農業收入主要來源。青壯年進城務工,只有老弱病殘留守種田,從而導致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。”博望區農水局黨組成員、農業服務站站長陳財宗說,他非常關心“三農”,我國是農業大國,只有將農民的收入提高了,農業問題解決了,我國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共同富裕。
陳財宗說,一家一戶在幾畝承包地里再怎么折騰,都整不出花來。根據近年來的實踐,讓農民聯合起來,成立合作社,通過租賃等方式將土地入股,再通過種植大戶引領與帶動,走產業化發展道路,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。但最終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,才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,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。只有千方百計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,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,增加農業機械化設施投入力度,改變傳統單一的勞動生產力經驗模式,興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發展新模式,多元化發展農業產業,從而提高土地和農產品的價值,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目標。
陳財宗建議,要加大農業投入力度,增加農技人員的科技水平,農技人員要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輔導;通過土地高標準整理,加大土地流轉力度,徹底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狀況;適度進行規?;N養殖,結合旅游,在土地上做文章,搞休閑觀光農業等,提高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和集約化生產的積極性,為農業增產、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。
“近年來,每年中央1號文件均是關于‘三農’的,可見農業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的地位有多么重要。手中有糧心里不慌,只有解決好14億人的吃飯問題,讓老百姓心安,群眾才能有獲得感和幸福感。”馬鞍山農騰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王德淦說,期待今年的市“兩會”多多關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問題。
王德淦說,博望區是個農業區,雖然農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等農業綜合體有100多家,但基本上是各自為戰、單打獨斗,在春耕春種和夏收秋收上表現尤其突出。在農業公司和種糧大戶需要大型專業的農機服務隊伍作業時,卻不見其蹤影。望著幾百畝幾千畝成熟亟待收獲的稻谷和小麥,種糧大戶心急如焚。王德淦建議,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,組織成立大型專業化農機服務隊伍,集中技術、集中服務;同時建設育秧工廠,工廠化生產秧苗,實現機械化插秧苗、機械化病蟲害防治(無人機施藥)、機械化農作物收割,通過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,增強現代農業活力。